互联网三大定律之一梅特卡夫定律表明企业连接的用户越多,企业越有价值。
因此,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就是连接了多少用户,与多少用户产生强连接。
尤其是随着人们消费主权意识的觉醒,根据马斯洛五层次需求原理,当人们吃饱喝足之后,接下来醉大的需求就是社交,所以一个用户背后完全有可能是一群用户。
正如亚马逊CEO贝佐斯说:“在线下世界,如果一个客户不满意,他会告诉6个朋友。
在互联网世界,他会告诉6000个人。
”消费者之间的超级互联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主导权,个人的声音通过网络放大,从而影响市场动态。
顶层设计本来是一个工程学概念,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醉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社群模式的顶层设计包括些什么内容?有没有路径可循?社群模式至少包括六个模块
社群入口:用户从哪里进来,社群载体:用户进来之后在哪里沉淀,社群文化:这群人在一起到底要干什么?干成什么样?遵循哪些原则?也就是所谓的社群目标、社群公约。
社群结构:社群组织如何设计?上下层级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体现?社群机制:如何激发用户参与感、如何提升用户归属感,形成自组织、自驱动?社群模式:如何实现社群的商业价值?有哪些路径?互联网圈流行三级火箭理论,以罗辑思维为例。
第0一级火箭是罗振宇通过输出免费内容,沉淀了大量用户。
第二级火箭,基于用户的知识服务需求开发出得到App,第三级火箭,得到平台上付费产品形成商业闭环。
问题来了,你的第0一级火箭是什么?假如没有第0一级火箭,直接做知识付费产品,不仅没有流量池,也难以形成产品矩阵,变现之难可想而知。
在商业越来越复杂的背景下,传统那种简单、粗暴赚产品差价的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所以马老师才语重心长的说“不要想着怎么卖东西,而是怎么服务好客户”。
如果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社群模式背后的商业逻辑,社群模式=IP+社群+场景+分享经济。
其背后的商业逻辑IP解决流量和信任,相当于《我不是药神》中的刘思慧。
社群用来催化用户关系,建立用户信任,扩大用户基础。
场景用来强化用户体验,让用户感觉物超所值,诱发新需求。
分享经济主要解决社群商业化和持续发展的问题,用户不仅是体验者、消费者,也是分销商,通过分享模式不仅可以锁定用户,与用户形成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