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源于2018年底的一条消息:支付宝在当时推出了国内刷脸支付产品——“蜻蜓”,它当时给人以一些质疑和预期:质疑在于,二维码支付已经这么普及了,互联网巨头为什么还要推“近乎自宫”的刷脸支付?预期在于,刷脸支付在未来会升级为主流的支付方式吗?
然而,一年过去,在我工作和生活的北京市朝阳大望路地区,除了以上蛋糕店,便是在另一家文具店看到过“蜻蜓”。也就是说,诺大一个后CBD商圈,刷脸支付在中国推出的年,作为一名普通上班族,我也仅仅看到过两例“蜻蜓”而已!另外,可能是地处北方的因素,与支付2019年3月推出的刷脸支付产品——“青蛙”也是“零相遇”。
这个感受也有数据上的支撑,公众号“机器之能”2019年下半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及,目前支付宝和支付设备的落地体量不会超过10万台!而二维码支付的普及率目前在中国达到96%!
这一年,刷脸支付的硬件落地表现还是略显落寞的,而支付机构对此的动作却精彩纷呈。
现有的移动支付格局可以总结为“2+1+n”,公式中的每一项都在今年找到了刷脸支付的“代表”。
“2”自不必说,为支付宝和支付;“1”则是“国家队”银联,2019年11月,在乌镇世界大会期间,银联宣布与60多家银行和合作伙伴推出“刷脸付”;“n”中的京东数科也几乎与银联同时向外宣布“刷脸支付”产品,不过,它的落地方式是与自动售货机相匹配,大致要构建自助购物中的无感化体验。
此外,“2”中的两家互联网公司也在复制推广二维码支付的经验:补贴。支付宝4月向外宣称三年补贴30亿,到了9月,升级为“补贴无上限”。支付也承诺了补贴方式:只要商家笔单能达到要求,便可免费。
国家队则主打“安全”牌。从角逐移动支付开始,银联就用NFC来表现金融级安全该有的样子,到了刷脸付,增加了“刷脸+支付口令”的双重验证的方式,此外,银联与AI四小龙(云从、依图、商汤和旷视)以及百度等,共同打造这个产品,也在整合一股零散的力量,在AI技术上与“2”拉近距离。
刷脸支付运用的是生物识别技术,但脸的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尤其是当刷脸又要应用于金融领域,对安全的要求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iPhone的Face ID为例,虽然苹果宣称其误判率仅为百万分之一,但是iPhone X仅发布两个月后,越南一个名为Bkav的安保公司就通过制作磨具破解了Face ID。由于人的外观不具有隐私性,怎么避免人的面部信息不被盗就成了摆在平台运营商面前显著的问题。
2019年7月,监管部门对此事有所表态,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某论坛中特别举了“刷脸支付”的例子,“人脸是非常敏感的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或者被盗取,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李伟认为,一些企业设计模式场景不考虑安全问题,一方面刷脸,另外一方面还让用户在大的屏幕上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对于这种创新,我觉得应该要及时指出来纠正。”